巴中新聞網消息(王華) “橋通了,路好了,我們走親訪友、買辦貨物更方便了!感謝黨和國家,感謝市檢察院的幫扶!”2023年4月11日,平昌縣茍溪村天仙橋正式通車,多年前還是荒蕪渡口的地方,一座大橋凌空飛架,徹底結束了兩岸群眾關山阻隔的歷史。
回望天仙橋項目建設歷程,篳路藍縷,這既是巴中市人民檢察院作為幫扶單位傾情幫扶、傾力相助的縮影和見證,也是踐行為民服務宗旨、助推鄉村振興的具體體現。
天仙橋“連心橋”
有呼必應
緊盯關鍵解難題
“兩岸交通不暢,甚至事故頻發,嚴重影響了村民出行和人身安全,制約了經濟發展。”幾年前,茍溪村村干部對時任駐村工作隊隊長、第一書記周天寶說道。
2015年,這是巴中市人民檢察院幫扶茍溪村的第一年。這一年,駐村工作隊了解到,以前兩岸百姓的出行主要以步行為主,幾塊石墩便是連接兩岸的通道,落水失足事故時有發生,群眾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障,更不用說經濟發展。后來修建鐵路在兩岸搭建了一座鐵橋作為便道,但由于長期在水中浸泡,也早已成為一座危橋。“道路通暢、出行安全、經濟發展”像三塊大石壓在老百姓心頭。
了解到老百姓的民生訴求后,駐村工作隊第一時間向市檢察院黨組進行了匯報,引起高度重視,決定通過幫助爭取連接大橋項目,實現村民通車夢。2016年10月,市檢察院對接省交通廳申報天仙橋項目并成功立項;2018年2月,在老百姓的期盼聲中施工隊伍正式入場施工,大橋修建工作正式拉開序幕。
為確保該項工程順利推進,老百姓盡早享受通橋帶來的便利,“實地查看、及時匯報、溝通協調……”變成了駐村工作隊的工作常態。2021年4月,天仙橋主體工程順利完工。
傾情幫扶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齊心協力
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“撐船撐到岸,幫忙幫到底!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解決老百姓出行難問題!”面對項目擱置,巴中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王燕說道。
因資金問題,天仙橋原施工方于主體完工后離場,原來的便道鐵橋因經久失修成為危橋被拆除,天仙橋兩端未建設完工的連接路成為老百姓交通出行的“攔路虎”,離解決老百姓出行難還差“最后一公里”,兩端連接路硬化迫在眉睫。而要繼續建設,又涉及項目立項、更換業主單位、解決遺留問題、資金來源不足等情況復雜的現實情況,還有汛期多雨影響施工進度等不利條件。
面對困難,市檢察院黨組帶頭協調,最終將兩端連接路納入農村公路建設清單,項目補助資金撥付到位。期間,工作隊抓好落實,累計召開群眾座談會、現場協調會、工作推進會20余次,平昌縣委、縣交運局等全力支持,金寶辦事處、茍溪村村“兩委”、沿線村民無私奉獻……通過多方齊心協力、克難攻堅,2023年4月,群眾出行難終于得到解決。
建成后的天仙橋全長115米,橋寬8.6米,兩端連接路長300余米,作為茍溪村重要的交通樞紐,隨著天仙橋及連接路貫通,大大改善了兩岸三鄉路網結構,從茍溪村到平昌縣城路程由原來的2個多小時縮短為30分鐘,到巴中市區路程由原來3小時縮短為1小時,標志著茍溪村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。
接力七年定點幫扶
傾情傾力
為“檢察答卷”點贊
連心橋,致富路。7年來,4屆駐村工作隊,6名駐村工作隊員……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在巴中市人民檢察院傳遞,檢察履職的擔當在茍溪村先行。
村民老嚴年近七旬,從天仙橋開工建設的那一天起,他便一直關注著這座大橋。“在檢察院的傾情幫扶下,現在我們兩岸群眾期盼已久的天仙橋順利通車,我們非常高興。大橋建成后為兩岸群眾經濟發展,走親訪友帶來極大的方便。”
路順了,橋通了,出行更加方便了,天仙橋的輻射帶動效應非常明顯。隔壁龍馬村以及蘭草鎮三峰村的群眾高興不已,天仙橋的通車讓他們出行更加方便,原來不敢想的城郊旅游、貨車進村現在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天仙橋項目是連接茍溪村兩岸六社的唯一通道,也是蘭草鎮與金寶街道、同州街道的重要交流通道,該項目的竣工落成將惠及周邊數萬群眾的生產生活出行,徹底打通群眾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,為茍溪村后續招商引資、發展“通道經濟”、集體經濟,助推全面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。
不負事業不負韶華,不負時代不負人民。巴中市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,老百姓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是駐村工作的前進動力,運用法治力量交出定點幫扶更優“檢察產品”是不懈追求,巴中“檢察藍”將持續助力“鄉村綠”繪就美麗茍溪新畫卷。